最近,记者深入福建南安传统产业生产经营一线采访发现:近年来,南安将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立足石材陶瓷、水暖卫浴、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优势,从生产端、设计端到销售端,通过智造化升级“强链”、文创设计“延链”、构筑平台“补链”等,向高端智造要利润,从产品创新中挖掘文化附加值,在平台经济上提升产销率,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创新打造“泛家居”产业模式,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突显。
2020年1-9月,南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043.5亿元,比增4.8%。疫情之下,石材陶瓷、机械装备、塑料化工、日用轻工等重点产业规模产值均保持增长。
在一个密闭的笼状空间里,一只机械手臂在一个陶瓷马桶坯体上面紧张地忙碌着,坯体是刚刚经过干燥过的,在智能程序的“指挥”下,机械手臂在坯体上均匀地覆盖上釉水,原本粗糙的坯体表面很快变成了油光可鉴。
这是位于南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国卫浴龙头企业九牧智能工厂的日常一幕。据九牧智能车间负责人介绍,在卫浴产品生产流程里,该环节称为“施釉”,以往是人工操作,换成机器手臂便实现了自动施釉,可将陶瓷产品360度旋转均匀施釉,而且釉水可以到达人工难以办到的管道内壁,“只要按下自动施釉系统,机器手臂就能对不同产品的大小和型号自行调整合适的施釉方式,实现24小时全流程自动化操作”。
在九牧智能工厂,记者发现,不止是施釉,“智能化生产”已贯穿了注浆、干燥、脱模、灌釉到烧制等陶瓷卫浴生产全流程,在工厂顶部均设置了自动化传输带,它们成为了产品在各个环节之间输送的自动管道。
九牧智能工厂是南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走入现在南安的工厂车间,不管是全国最大的水暖厨卫产业,还是全球最大的石材产业和占国内半壁江山的陶瓷产业,或者在福建省行业内举足轻重的机械装备产业,“智能化生产”已蔚然成风。
位于南安水头的鹏翔石业,是福建省首家也是目前最大的人造石生产企业。在该企业体验中心,智能化人造石生产线以模型进行展示。鹏翔石业负责人王达欣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生态石英石生产线,“只要设置好系统,一台电脑,一个人,不到几个小时,进入生产线的废弃石材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为了棱角分明的精美石材,宛如脱胎换骨一般”。
目前,鹏翔石业现拥有生态大理石、人造玉石、无机环保石、3D纳米石等五个系列智能化生产线,先后与同济大学、福州大学等科研院校所开展合作,研发出近百项废旧石材再利用新技术。
在位于南安柳城街道的德林机械车间,更是处处可见“机器替代人工”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结合机器人本体的砂带研磨机,机器手臂一刻不停转动,它控制着砂带转速,自动调整砂带的张紧力,德林机械董事长陈建团介绍,机器人手臂可全自动控制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打磨抛光作业。
目前德林机械建成智能化生产厂房2万平米,已发展成智能铸造、加工、表面处理、全球贸易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能制造企业。
对智能化转型的趋之若鹜,是南安传统制造业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加工制造利润减少等形势下的应对之举,更是源自于向产业链“生产端”高质量发展要利润的内在需求。
九牧智能工厂负责人介绍,以一只智能马桶生产为例,传统制造成本为1500元,采用智慧智造化流水线元,智能制造降低的成本达到40%左右。
据统计,九牧“云制造”数字化工厂制造能耗下降50%,生产效率提升30倍,质量一次合格率提升20%,物流周期缩短60%,生产线人,实现了效率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说到智能化带来的利好,陈建团也是深受其益:“以磨砂抛光这个环节而言,以前需要至少10个工人,现在一台机器一个人就可以,原来车间至少100个工人,现在20人不到,人工成本下降了四五倍,工作效率却提升了。”陈建团将省下的成本投入到研发创新中,目前每年保证销售额的10%以上的研发投入。
传统制造智能化生产转型的成效,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助推。近年来,南安推行“外力+内力”产业赋能模式,探索运用合同管理引导企业实施智能改造、机器换工、人工智能。目前,南安拥有20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万多人,年节约用工成本约140亿元,年新增产值超130亿元。
来到位于南安市水头镇的英良·石材历史博物馆,犹如走进了一部由石头演绎的“生命简史”:从亿万前落到地球最古老的“陨石”,到寒武纪的三叶石化石,再到侏罗纪的鸟类化石、石楔齿满洲鳄化石等,直到人类诞生后发现的琳琅满目的“石头宝库”……
这座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的石材博物馆,收集了2000多件文物,集中展示了从天外陨石、岩矿化石、石器文明到现代石材艺术及应用的完整脉络。
据英良石材董事长刘良介绍,从事石材行业以来,便有意识搜集世界上各种珍稀石头,建立石材博物馆,目的是使大家重新建立起对石头的认知,明白石材并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时间的承载,是生命的见证,是有温度甚至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南安水头是“世界石材之都”,原来以石材加工为主业,石材一度作为价值链底端的商品进行流通,产业链的利润止步于加工费,难以进一步拓展。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以英良石材为代表的南安石材人不断探索石材产业的蜕变之路,通过设计赋能,将产业链往艺术、创意、收藏等层面延伸,将石材从商品变身为藏品、艺术品、文创品等,不断挖掘石材本身的内涵和附加值。
以人造石作为主业的鹏翔石业将设计视为核心竞争力,不断改进技术提升设计能力。“3D纳米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鹏翔石业通过3D技术进行设计,将要体现的图案、花纹“画”在石头表面,如将国画《富春山居图》体现在石头上,花纹方面如大花白、鱼肚白等等。在3D纳米石中还衍生出山水画、奢石、鱼肚白等文创产品。技术与设计的叠加,让鹏翔石业开发多元化文创石材产品成为了现实,陆续开发出了再生大理石、石英石、水磨石、人造玉石、家居等系列。
除了石材产业,卫浴水暖企业同样将“文创设计”作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抓手。以九牧为例,在九牧产品体验中心,等各类融入设计匠心的产品比比皆是。
不止九牧和鹏翔石业,通过加强“设计端”解决低附加值问题扩大行业话语权已成为了南安传统产业从业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共识。
针对石材产业,南安通过采取政策补助、设计入股、作品拍卖分成、奖项评选、设计师论坛、校企合作等形式和举措,推广拓展基于家居、工装、工艺美术、以及汽车饰件、装饰品等生活消费场景的石材应用,共引进设计师团队40个、设计师超千人,并与200多家设计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开发出天然奢华石材系列、半宝石系列等石材珍品,涌现出英良集团“五号仓库”、“世界石材博物馆”、东星“奢石文创园”、“天下石文创”等一批石材文创“明星”。
如果要一站式采购与“家居”相关的产品,位于南安成功国际会展中心的海丝泛家居平台体验中心或许是最合适的选择。记者看到,在体验中心设点的企业,几乎涵盖了石材、陶瓷、水暖、厨卫、家私、安防、装饰、设计、物流、装潢等10多个涉及家居的行业,不止线下,还通过搭建“泛家居”线上平台进行展示和销售。
南安市委书记林荣忠表示,近年来,南安从当地传统产业实际出发,寻找石材、陶瓷、水暖、厨卫、机械等传统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推行“政府+联盟+企业”泛家居产业模式,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产业抱团联盟、渠道整合拓展、模式创新提升、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整合关联产业资源,补齐产业链上下游,打响泛家居品牌。
要集聚泛家居产业抱团发展,首当其冲是构建核心组织。对此,南安成立了海丝泛家居产业联合会,整合推动泛家居发展各类资源,以政府来引导,出台《关于加快泛家居产业联盟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为泛家居产业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联盟来运作,组建了南安市海丝泛家居产业联盟,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联合体;以企业来主导,通过联盟平台开展洽谈合作,得到更多优质订单和采购渠道,补齐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据泛家居产业平台负责人肖星瑜介绍,目前,会员企业已和硅谷Z-wave联盟、世贸中心、国贸中心、中建院、中合联、中国物流、国检集团、丝路产能合作中心、中国武夷、东兴证券等多家贸易组织、央企、金融机构签订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
要真正让泛家居产业企业走出去,构建核心平台是关键。对此,南安构建了泛家居“线上平台+供应链公司+线验馆”三位一体的平台体系,打通企业互联互动互惠的“通路”,实现平台内的完整闭环和无缝对接。
打造名为“饰家小站”的线上平台,创新城市合伙人和产业合伙人发展模式,目前已吸引1200家企业和超万种产品入驻线直播基地落户,启动首届泛家居直播节,1000多家本土品牌企业“上云”,举办九牧“9.19”卫浴直播节,销售总额超11亿元。
线验馆方面,实施泛家居城市馆、城镇馆、乡村馆三级线验馆发展模式,建成了成功馆、英良馆、九牧馆、六盘水馆、约旦馆、肯尼亚馆、阿联酋馆等城市馆、泛家居产城融合智慧展厅等城镇馆和诗山唯美泛家居体验店等乡村馆,展示营销面积达5万平方米,形成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营销体系,入驻企业营销渠道不断拓宽。
在融合全供应链平台方面,组建泛家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及供应链平台,将“泛家居”各子行业数据资源联接入线上平台,引导会员企业拳头产品入驻线验馆,开发供应链电商、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等核心功能,打造全产品链、全要素、全覆盖的产品供给体系,入驻企业的现金周转周期、材料采购周期和产品营销周期大大缩短。
肖星瑜介绍,自泛家居产业平台运行以来,截至目前,泛家居产业联盟已吸引1200多家企业加盟,2019年泛家居会员企业产销率达100.8%,成本费用利润率达9.89%,产成品库存同比下降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减少0.3天,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左右,企业利润空间不断扩大。(林锦旺许泽龙)
上一篇:上一篇:沈阳机床申请皮带张紧力测量机构和测试方法专利能够大大提高机床
下一篇:下一篇:防范遏制矿山井下辅助运输事故发生